今年12月2日是第十个“全国交通安全日”。今年的主题是 “守法规知礼让、安全文明出行”。
在全国交通安全日到来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于11月24日举办“‘椅’路有你 安全‘童’行”专题研讨会。来自业内的专家学者结合儿童道路交通安全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积极为保护儿童生命健康出谋划策。
专家坦言,相关调研数据显示,“北上深”三地已有近八成的家庭给孩子配备了安全座椅,但其中只有半数能坚持每次出行都使用。专家认为,公众对于儿童安全座椅的重要性及儿童出行安全的认知已经逐渐普及,但从“认知”到“配备”再到“使用”,仍然有巨大鸿沟需要跨越。
道路安全问题依然严峻
我国的儿童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依旧严峻。数据显示,仅2019年,就有2593名15岁以下儿童因交通事故死亡,19619名15岁以下儿童受伤,相当于每天有7个儿童因为交通事故死亡,每天有50多个孩子和家庭承受着交通事故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创伤。其中,1岁至6岁儿童均占比超过30%。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依然是危害儿童和青少年生命健康的最大“杀手”之一。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交通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马社强坦言,通过梳理近几年因交通事故死伤的未成年人数据发现,未成年人因交通事故死亡的数据逐年降低,但是受伤数据仍然在逐年增加。其中,1岁至6岁儿童因交通事故受伤数量较高。未成年人交通事故伤害问题应该得到重视。
交通事故中如何增加对未成年人保护,提高儿童的被动安全非常重要。马社强表示,毫无疑问,强制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安全带、头盔等保护装置,会对未成年人起到很好的保护。
法治保障迈上新台阶
2021年,儿童道路交通安全法治保障开启了新时期。
这一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这部新法首次要求,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采取配备儿童安全座椅、教育未成年人遵守交通规则等措施,防止未成年人受到交通事故的伤害。
这一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以下简称“新儿纲”)正式发布。新儿纲新增“儿童与安全”领域,并将“推广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安全头盔,儿童出行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作为该领域的主要目标之一。
这一年,公安部公布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建议稿),增加了儿童乘车安全要求,对禁止儿童乘坐副驾驶和强制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等约束系统做出了更具体的规定,并规定了相应罚则。
这一年,福建省通过《福建省儿童乘坐机动车使用安全座椅的规定》,这是国内首部专门的地方性法规,要求儿童乘坐机动车必须使用安全座椅,强化了公安交管部门、幼儿园等相关部门的协同共治,并明确罚则。
不过,在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旭坤看来,虽然在国家层面以及一些地方制定了相应规定,但是还有不少地方仍然缺乏对儿童出行安全的关注,亟需制定更加细化的措施推动立法落地实施。
将“年龄10周岁以下或者身高135厘米以下乘坐家庭乘用车的未成年人”明确为儿童安全座椅等约束装置的使用对象等。于旭坤建议,从减少儿童交通事故伤害的角度,为实现“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切实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和“减少儿童死亡”的目标助力。
儿童安全座椅“叫好不叫座”
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1年1月至11月,儿童安全座椅销售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6.8%,销售额增长27.2%。
今年初,对北上深三地有0-6岁儿童的有车家庭安全座椅使用情况的调研数据显示,三城市的安全座椅平均持有率达到79%。
与《中国儿童道路交通安全蓝皮书2015》披露的儿童安全座椅安装及使用率不到10%相比,普及率和持有率明显提高。但“叫好不叫座”又成为新问题:在持有安全座椅的家庭中,一直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的比例仅为53%,还有2%的受访者从未让孩子使用过,对于安装位置以及正反向使用等正确使用方法仅有半数家长掌握。
调研同时发现,拥有安全座椅却不使用的原因中,“孩子不愿意使用”、“市内开车、路程短”是两大主要原因。专家认为,家长对儿童安全座椅的保护效果已经有了普遍认知,但有认知并不意味着会使用,在使用必要性和正确使用的认知上仍需要加强。
另一份调研发现,消费者在购买安全座椅时,逐渐减少对产品价格、外观设计等因素的关注,舒适性成为第一考虑因素。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会长梁梅表示,在对2019年至2021年安全座椅不合格问题进行梳理时发现,水平位移超标是儿童安全座椅最容易出现的质量不合格问题。
梁梅提醒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要注意产品安全、座椅与儿童的体重匹配以及产品与车辆的匹配,认准国家标准和3C认证标识,在使用过程中安装位置及正反向使用等也需要格外注意。
|